21世纪资本研究院 研究员 李维
经过年初的一轮强势监管周期,比特币从8400元高位探底后逐步回归平稳,自3月末起,比特币从6500元开始经历了一轮向上的反弹行情,截至4月12日上午,比特币价格维持在7280元/枚。
禁止融资融币、限制比特币提现等措施之后,比特币的成交规模也在逐渐缩水。价格横盘之下,近期看空比特币的观点也始终不断。
有市场观点提出,从比特币的支付使用范围过狭来看,其目前不低于7000元/枚的币值已经出现了较大的泡沫,而伴随着高成交到监管窗口的介入,比特币等基于区块链技术的非主权电子货币的内在定价逻辑也引起了更多争议。
21世纪资本研究院认为,从货币属性来判断比特币的币值已不再适用,从币值稳定性、使用范围等诸多要素来看,比特币均已离货币属性越来越远,而离证券属性越来越近;而在比特币使用、支付监管环境尚未明确的中短期,其证券属性仍然将强于货币属性。
但长期来看,随着比特币对非法交易的助力作用,超主权监管备忘录或共识的形成可能,也有望促使比特币进一步扩宽适用范围,因此不排除比特币在一定程度上向货币属性回归的可能性。
比特币属性争议
近期有市场观点认为,由于比特币使用范围过窄,因此其高达7000元的币值也存在严重的泡沫现象。
21世纪资本研究院认为,虽然比特币起初的定位是旨在建立一套主权信用货币以外的总量恒定货币体系,但21世纪资本研究院认为,目前的比特币已不再是货币,因此以货币使用范围广度,来判断其币值的意义已经不再适用。
我们认为,现代货币除了作为一般等价物需要具备等额可分、流动自由等功能外,一项最基本的条件往往被市场所忽略,那就是币值的稳定性。
换而言之,在一段周期以内持有比特币来进行商品交易,持有人无需担心后一日的价格会较前一日发生不可接受之偏离,即其在一定周期内“财富储存”功能是有效的。
然而在比特币行情面前,其币值稳定性荡然无存。
纵观比特币的价格波动能够看出,比特币曾在2013年期间一个月冲上8000元/枚后出现暴跌至1000元以下,而后从2015年起再度迎来上涨,最高达8888元之后又不断经历了反复震荡。
从商品特点来看,比特币在总量恒定、无限可分、再生难度高等要素上和黄金具有极大的相似性。
因此其目前无法成为现代货币的原因,和“传统货币”黄金不再成为现代货币的逻辑具有共同性,除主权国家对于货币发行权的垄断诉求外,信用货币快速扩张相比下的总量恒定、投资交易环节的过度发展,使其币值的稳定性受到严重摧毁。
这也意味着,以货币价值来作出“比特币存在泡沫”这一判断的逻辑基础存在问题。这是因为,投资交易活动的增多,以及主权法币通胀的预期,对比特币价值更多建立在了以投资交易、财富保值为驱动的证券属性之上。
由此我们认为,比特币当前不属于币,并非是因为比特币的电子货币形态或采用去中心化的区块链技术进行登记结算,而是受到法币体系排斥下,比特币拥有的稳定、大量的交易生态,让其更倾向于成为一种类证券的投资标的。
市场机构的反应也佐证了这种逻辑,据媒体报道,已有机构向部分所在国的证券监管部门提交了ETF等产品上市申请。
虽然3月11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因比特币市场缺乏监管拒绝了首个比特币的ETF上市申请,但诸多市场机构对于比特币ETF的期待和申请本身,已经表明比特币的“证券化”趋势正在不断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