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资产证券化的理论比较复杂,但概括地讲,资产证券化主要包括:一个核心原理(基础资产的现金流分析原理)和三个基本原理(资产重组原理、风险隔离原理、信用增级原理)。
资产证券化的核心原理是指被证券化资产(或基础资产)的现金流分析原理。
资产证券化是以可预期的现金流为支持而发行证券进行融资的过程。可预期的现金流是进行证券化的先决条件,而不管这种现金流是由哪种资产产生的。证券化表面上是以资产为支持,但实际上是以资产所产生的现金流为支持的。可预期的现金流是资产证券化的基础。换句话说,资产证券化所“证券化”的不是资产本身,而是资产所产生的现金流。
资产证券化的三大基本原理分别是“资产重组原理”、“风险隔离原理”和“信用增级原理”,这三个基本原理其实是对基础资产现金流的进一步分析,是资产证券化核心原理的深入。
资产重组原理的核心思想是通过资产的重新组合,实现资产收益的重新分割和重组,着重从资产收益的角度来进一步分析现金流;而风险隔离原理着重从资产风险的角度来进一步分析现金流,是关于资产风险重新分割和重组的原理;信用增级原理则是从信用的角度来考察现金流,即如何通过各种信用增级方式来保证和提高整个证券资产的信用级别。
任何一项成功的资产证券化,必须要对基础资产进行成功的重组以组成资产池,并实现资产池和其他资产的风险隔离,同时,还必须对资产池进行信用增级。
(1)资产重组原理
资产重组是资产的所有者或支配者为实现发行证券的目标,根据资产重组原理,运用一定的方式与手段,对其资产进行重新配置与组合的行为。资产的原始权益人对自己所拥有的能够产生未来现金流的资产进行组合,形成资产池。资产重组原理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资产的选择。
资产证券化融资所需要的资产是特定的,是从原始权益人的全部资产中“剥离”出来的部分特定资产。该基础资产的范围可能不仅限于一家企业的资产,而可以将许多不同地域、不同企业的资产组合为一个证券化资产池。
(2)风险隔离原理
风险隔离原理的核心内容是在资产证券化中,如何通过基础资产的风险和其他资产(主要是基础资产原始所有人的其他资产)风险的隔离,提高资本运营的效率,从而给资产证券化各参与方带来收益。
风险隔离主要以“真实销售”或“信托”方式实现。
风险隔离从两方面提高了资产运营的效率:首先,通过风险隔离,把基础资产原始所有人不愿或不能承担的风险转移到愿意而且能够承担的人那里去;其次,证券的投资者能够只承担他们所愿意承担的风险,而不必是资产原始所有人面临的所有风险。
风险隔离机制是资产证券化交易所特有的技术,它使基础资产原始所有人的其他资产风险、破产风险等与证券化交易隔离开来,风险也不会“传染”给资产支持证券持有者,资产的卖方对已出售资产没有追索权,在卖方与证券发行人和投资者之间构筑一道坚实的“防火墙”。证券化交易的风险与资产原始所有者的风险无关,而只与证券化资产本身相关。
(3)信用增级原理
为了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并降低发行成本,利用“信用增级原理”来提高资产支持证券的信用等级是资产证券化的一个重要特征。信用增级原理则是从信用的角度来考察现金流,即如何通过各种信用增级方式来保证和提高整个证券资产的信用级别。
信用增级的手段有很多种,主要可以分为外部信用增级和内部信用增级。外部信用增级主要由第三方提供信用支持,内部信用增级主要由资产证券化交易结构的自身设计来完成。
外部增级的方式主要包括第三方购买次级证券(或者由委托人自身持有次级证券)、第三方收购剩余的证券化基础资产、发起人为其出售的基础资产提供一定比例的赎回担保、发起人承诺替换一定比例的违约基础资产、银行出具的不可撤销担保信用证、金融保险(Financial Insurance)
内部信用增级主要有优先/次级证券结构(即A/B证券结构)、超额抵押(over-collaterlisation)、设立储备金(Reserve Fund)账户、利差账户等。内部信用增级成本来自内部。
资产证券化为发起人盘活已经形成的基础资产提供了一条有效的融资渠道,是沟通发起人基础资产市场与资本市场的桥梁,为发起人取得大量的现金收入。
许多机构投资者(如养老基金、保险公司、货币市场基金)受其投资政策的限制,只能投资具有一定投资级别的证券,资产支持证券因其信用级别较高,一般会成为机构投资者投资组合中的合规投资。
发行人所发行证券的风险与发起人的自身信用风险的彻底隔离,不受发起人自身信用的影响,发行人所发行证券获得高等级的信用评级,降低了发起人的融资成本。
有时发起人财务状况不佳,直接融资可能成本很高,如果采用资产证券化融资方式,则仅需披露需要证券化的基础资产的基本情况,避免披露发起人的全部财务报表。
发起人实施资产证券化的融资成本(如资产支持证券的利率)可能比发起人获得基础资产的融资成本要便宜的多。根据基础资产出售协议,发起人可能享有两者之间的全部或部分收益。发起人的该收益通常称为超额利差(excess spread)或利润榨取(profit extraction)。
应该说,资产证券化融资方式灵活,选择空间较大,在筹资规模和时间的选择上具有较大的选择性,不受企业效益波动的影响。发起人完全可以利用资产证券化销售部分不受欢迎的资产,利用资本市场处置资产,提高发起人资产的流动性,调整产业机构。